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

農學(一)


3/16 春暖乍寒,天出了太陽但也落了細雨,沾衣不濕,很妙。

這次的課,是宜蘭友善小舖辦的,雖是小小的舖,卻有很大的想法。這樣一個農園計畫構想來自於英國英格蘭北約克郡新農夫運動,稱為IET計畫。在這個實行計畫的社區裡,各行各業的民眾,不分男女老少的居民,義不容辭參與這個像是嘉年華般的計畫,大家交換種子、幫忙除草種植,有錢出錢有力出力,在鎮內各處開闢田園及種植蔬果。不管是民用建築、大學校園還是超市的停車場等,各個角落都能發現種植了許多新鮮香草、多汁蔬菜及美味水果,不但美化市容,更提高有機在地農產品的自給自足率;而這個計畫也慢慢推廣到歐洲、澳洲、美洲等等(http://www.ceres.org.au/)

不管如何,有這樣學習的機會,新手如我們當然不能錯過,而且還能分配到一塊實驗田。


教導的老師是李寶蓮老師,大家都喊她阿寶,是個傳奇性的人物,其實在授課前我們並不知道這個人,上網找了資料才初步認識;阿寶老師在授課過程中,除了基礎的農業知識外,也分享她的想法、她現在在作的事。

有機農業的種植者,在不同領域中各擅其場,阿寶老師是為了復育山林才開始有機耕作,她擅長的是果樹栽培,農場位於梨山,所以她是很勇猛的從梨山騎摩托車來宜蘭冬山授課。老師人瘦小苗條,是那種你在路上看到也只會把她當成一班農人()的既定印象,但當她開口說話,暢談想法、作為,才發現這是一個精神意志力與學識都非常強大的師者。

來參加的人大多是如我們一般的新手,也幾乎是從都市搬來鄉村的家庭,開始課程後不久,大夥開始討論跟發問,很自然的就聊到政府的農業政策,像是休耕補助、農地開放新建農舍的面積等等:其實講來講去就是抱怨政府作為而已,阿寶老師聽著,最後才不即不徐的講了句:『政府有政府要做的事,而我們有我們能作的事。』

『我們有我們能作的事。』這句話讓我們印象深刻,也了解阿寶老師為何願意這樣千里迢迢下山來作教導的工作,因為多一個人了解土地、親近土地,進而友善友愛土地,阿寶老師療育土地復育土地的夢想就朝實現越來越近。

我們的夢想在這條路上才展開,很難形容為什麼接觸到土壤、接觸到農作物會讓我們篤定、心安,不過在初期,能遇到很多這樣的人物跟教導,真得值得讓我們感謝。

真正屬於我們的土地還沒著落,但的確是有一顆小種子,深深埋入我們心裡的那一塊田,我們願意等待、願意守護、願意栽種,值到收成的那一季。




李寶蓮老師小資料:
1965年次的「阿寶」李寶蓮,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後,曾為學攝影而謀職於台北的照相館,後任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。29歲那年,她隻身踏上雲遊之旅,靠著騎單車、徒步、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、尼泊爾、印度1年半,也曾單車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7個月。然而,對山林曠野的眷戀越深,使得阿寶對人與自然的衝突矛盾感受越切;她痛心政府在造林政策上的放任推諉,卻不忍苛責入山討生計的人們。1999年底,阿寶正式上梨山,實驗她的逆向式「愚公『還』山」計畫 ──她向親友籌借了100萬元,租下一處7分的山坡果園地,以善待土地的耕作法維持果樹經營,水果收入抵付租地的投資,再逐步買下並「放棄」果園,植入肖楠、紅檜等原生樹種,最終目標是恢復它為自然的山林,並將當中的過程出了一本書『女農討山誌』。

阿寶老師:人類的消費行為,最終的對象都是環境。人在消費戰場上愈是贏家,我們的環境就愈是節節敗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